哈囉!還記得上一期讀書會和大家分享的「收穫心態」嗎?
簡單複習一下,每個人對於目標都會有兩種心態,一種是「收穫心態」,一種是「落差心態」。
抱著收穫心態的人看目標比較正向積極,在檢核自己的同時,也會回顧自己的努力與成果,讓自己更有信心和動力持續進步成長。
而抱著落差心態的人看目標容易有「過度懲罰」的情況,忽略了自己努力後收穫的那些該享受的成果,不斷的朝目標以及新目標疲於奔命。
在上一期的讀書會也做了預告,沒錯,這種正向思維會不會只是一種自我催眠和雞湯呢?
本期可可粉讀書會就來告訴你,正向思維是如何「科學的」幫助我們,又有哪些實際應用,以及對我們有多麼顯著的影響。
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本書是「心態致勝」,作者是卡蘿.杜維克,出版社是天下文化,於2019年10月9日出版。
卡蘿.杜維克是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,因此這本談心態的書也談了許多透過心理學實驗取得的成果,用以印證「心態致勝」這個主題。
而今天我想分享的是書中提到的「另一個心理學家」阿莉亞·克拉姆的故事。
運動與心理學雙項權威-阿莉亞·克拉姆
阿莉亞·克拉姆從小就超級喜歡運動,小時候曾經是菁英等級的體操選手, 在念哈佛心理系的時候,她是哈佛冰上曲棍球校隊的隊員,曾經連續三年殺進 NCAA 女子曲棍球大賽的總決賽。在她拿到耶魯大學心理學博士,離開學校做博士後研究的同時,還成了菁英鐵人三項選手!不但在許多三鐵比賽拿到女總一,還在 2013 年的世界鐵人三項系列賽拿下世界排名第 23 名,是美國隊排名第二,她三鐵的 BP 是兩小時零三分四十一秒。
回到哈佛時期,她自己曾經提到,如果隊友每天都花三小時訓練,她就一定會多花一個小時,希望能對球隊做出貢獻。
而就在有一天他的教授開玩笑的跟她說:你知道你多做的訓練是「安慰劑」吧!這個安慰劑只的就是心理學中说的「安慰劑效應」,白話文的說就是「心理作用」。
安慰劑效應
阿莉亞·克拉姆很不服氣,因此發起了幾項實驗來探究「心態」是否會實際影響結果。
首先,她找了兩個旅館作為A、B對照組,分別調查高勞力的房務人員對於自己運動量的評估, 結果出來,接受調查的房務人員幾乎都認為自己沒有運動,也沒有時間運動。
於是她對A組房務人員做了一個十分鐘的課程,課程內容是讓他們認識房務的每一個項目(像是鋪床、掃地、拖地等)對應消耗的卡路里, 而B組則是沒有上課,就這樣過了一個月的時間, A組體重普遍降低,而B組則幾乎沒有異動。
當然,這個實驗結果有許多可以質疑的地方, 像是A組因為知道「勞務」可以消耗卡路里,所以會更認真工作,甚至加班, 因此這樣的結果並不能完全證明「認知」會直接影響結果。
於是阿莉亞·克拉姆又做了另一個實驗。
這個實驗簡單多了,一樣分成AB兩組, 讓A組喝正常的奶昔,讓B組的喝減肥的低卡健康奶昔, 一個月後,A組表示一般奶昔会有飽足感,而結果的確體重維持, B組的表示喝低卡奶昔容易有飢餓感,而結果的確體重普遍下降。
是的,我想聰明的你已經猜到了,AB組喝的其實是同一種奶昔。
這就是著名的安慰劑效應。
安慰劑效應相關應用
也有醫院做過類似的實驗, 對A病人說:「疼痛代表身體的細胞正在和細菌對抗,因此身體會衰弱。」 對B病人說:「疼痛代表身體的細胞正在消滅細菌,代表身體正在好轉。」
A病人康復的速度明顯較慢,且自己與家人的心情都不太好。
B病人康復的速度明顯較快,且自己與家人的心情都不錯。
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,因為缺乏嗎啡(止痛劑), 所以有醫生把針筒裝滿生理食鹽水當成嗎啡注射在傷兵,有些傷兵的疼痛減緩了。
從這些實驗中可以知道,心態確確實實的影響我們。
結語
我們會發現很多運動員也有屬於自己的「招牌動作」,基於信仰或是某些原因,這些運動員認為這些動作會帶來好運及勝利。
最近新聞很熱的杭州亞運就可以看到很多,像是中國跨欄的夏思凝與吳艷妮,除了她們搶眼的外型外,她們也都有令人深刻的招牌動作。
這些動作為她們帶來力量、自信,甚至勝利。
妥善利用正向心態,可以讓心態幫助我們有更好的表現,朝我們想要的結果前進。
這是這期的分享,心態致勝這本書的內容很精彩豐富,
可可粉僅引用一小段的內容來呼應上一期的分享,
思維對我們的影響是巨大的,無論正向還是負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