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age

歡迎光臨可可粉讀書會!今天可可粉推薦一本經典中的經典《與成功有約-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》。

可可粉在實體讀書會分享這本書的開場是:
這不一定是我講得最好的一本書,但一定是我講的書中最好的一本。

馬上來快速認識一下這本經典吧!

image
《與成功有約-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》書籍介紹

《與成功有約-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》是由史蒂芬·科維(Stephen Covey)所著,他是成功學領域的權威,深受人們推崇。這本書不僅提供技巧和策略,更是一本全面性的指南,幫助我們實現「持久」成功,無論是在個人生活還是職業生涯上。其中的七個習慣為我們設定了明確的目標,幫助我們改善效能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,並追求個人成長。

成功不僅是單一事件的一時之勝,而是持續的成就。這本書深入探討了成功的概念,提醒我們成功需要持續努力和奮鬥。

當人們遇到困難時都希望取得「方法論」,所謂方法論指的就是這件事情的攻略,劉潤在《底層邏輯》一書中提到:方法論=底層邏輯+環境變數,環境變數就是會隨著時空環境等種種條件異動的部分,而底層邏輯就是不會變的「本質」那部分。而我稱《與成功有約-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》這本書就是成功學的「底層邏輯」。

自1989年出版以來,《與成功有約-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》已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,銷量超過4000萬冊,成為成功學領域的經典之作。它在全球範圍內廣受讀者歡迎,甚至被譽為影響力僅次於聖經的書籍。不僅如此,這本書在商學院和政界也被列為必讀聖經,深受許多知名人士的推崇和分享,其中也包含大家孰知的知名說書人、網紅(EX:瓦基、劉軒、吳淡如、老高、艾爾文、樊登、水丰刀等)。

《與成功有約-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》以其實踐性而聞名。科維將每個習慣細分為易於理解和應用的步驟,並通過具體的例子和故事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這些習慣。這本書提供了深入的解釋和實際的指導,讓我們能夠立即將這些習慣應用於日常生活。

科維研究了200多本成功學書籍,發現許多書籍側重於「立竿見影」的類型,追求短期效果,但這種方法往往只是一時性的鼓舞,無法長期持續。然而,《與成功有約-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》所提供的是長期且不變的底層邏輯,具有高度的實用性和可持續性。

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幫助我們建立強大的基礎,將成功的原則融入日常生活中。它教導我們如何培養自主性、明確目標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,並不斷學習和成長。這些習慣的應用能夠深深影響我們的生活和事業,使我們成為高效能的人士。

如果你追求個人成長,希望在職場上取得突破,或者想要改變自己的生活,那麼《與成功有約-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》絕對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籍。它不僅提供了理論和概念,更提供了實際的指導和應用方法,讓你能夠真正將這些習慣融入自己的生活中。

無論你是年輕人還是資深專業人士,這本書都能為你打開新的視野,激發潛能,並引領你邁向更美好的未來。所以,我衷心推薦《與成功有約-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》給每一位渴望成長和追求成功的讀者。讓我們一起開始這段令人驚喜而有意義的旅程吧!


《與成功有約-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》內容摘要

image

科維將人生分為三階段:
依賴期→像是小孩沒有自足的能力,各項知識、資源匱乏需要大人照顧,這個階段就是依賴期。
獨立期→已經有了自足的能力,可以獨立發展。
互賴期→與眾人產生連結,對環境整體產生影響力,互相依存。

透過「個人領域」的成功可以從依賴期進到獨立期,透過「公眾領域」的成功可以從獨立期進到互賴期。
「個人領域」的成功需要完成三個習慣:主動積極、以終為始、要事第一
「公眾領域」的成功需要完成三個習慣:雙贏思維、只彼解己、統合綜效
最後不斷更新達到成功的循環。

image

七個習慣分別是:

第一個習慣:積極主動(Be Proactive)
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符合主動積極?是否會抱怨是一個判斷方法。
舉例來說:
學習不好抱怨老師差,這就是把注意放在他人,你無法改變老師,但你可以自己選擇可改變的方式。
工作不好抱怨老闆爛,一樣你不能決定老闆怎麼做,但你可以主動做出自己的選擇。
積極主動的人會關注和影響他們可以掌控的事物,而不是專注於他人的缺點或不相關的問題。


第二個習慣:以終為始(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)
以工作為中心容易忽略家庭,以家庭為中心又限制了工作,以個人為中心失了朋友,以朋友為中心忽略了自己,究竟人該以何為中心?科維:人該以「原則」為中心。
以生活為中心的人可能會迷失自我,因此應以原則為中心,制定個人憲法,才能不斷朝著目標前進並取得真正的成功。
以終為始的另一個基礎原則是自我領導,領導和管理有其區別,領導是做正確的事情,而管理是正確地做事情。

第三個習慣:要事第一(Put First Things First)
這邊可以參考由「要事第一」觀念發展出來的艾森豪矩陣:
將處理事情的順序分為:重要緊急→重要不緊急→不重要緊急→不重要不緊急
人往往失衡於不重要但緊急的事情,但這類事情往往是「他人」的要求,只有短期或是一時的成果,像是回訊息、回Mail。
我們應該著重於重要不緊急的事情,這類的事情都跟「自己」有關,會有長期且累積的成果,像是健身、學習。
建立良好的時間管理和優先順序,專注於重要且緊急的任務。

第四個習慣:雙贏思維(Think Win-Win)
1.追求共贏的解決方案,以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。
2.尊重他人的需要和意見,尋求合作和互惠的機會。
3.避免零和博弈,追求長期的互利合作。
在大多數情況下,雙贏模式是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,因為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通常與他人相互依賴。

第五個習慣:知彼解己(Seek First to Understand, Then to Be Understood)
你是否有看過:
結婚多年夫妻,家庭關係卻是一觸即發。
制度嚴謹的公司,辦公室卻是爾虞我詐。
功課很好的學生,但分組卻找不到人。
交往多年的情侶,走著走著卻仍曲終人散。
小孩長大後,好幾年都不回家一趟。

為什麼呢?答案就是因為「情感帳戶」赤字了。

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的帳戶:情感帳戶,用於儲存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情感存款和提款。當我們對他人表現出關心、尊重、理解和支持時,就向他們的情感帳戶存款;而當我們忽視、批評、過度要求或傷害他人時,就從他們的情感帳戶提款。

因此溝通(聆聽和回應)極為重要:
1.聆聽的五個層次:充耳不聞、裝模作樣、選擇接受、聚精會神、移情聆聽。
2.避免自傳式回應:評價對方、追根究底、好為人師、自以為是。
培養聆聽和同理心,真正理解他人的觀點和感受,並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人際關係,以增進互相理解和共鳴,在表達自己意見之前,先確保他人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。

第六個習慣:統合綜效(Synergize)
1.融合不同的觀點和能力,創造更大的價值和成果。
2.建立協作的環境,促進團隊合作和創新。
3.開放心態,願意接受和學習他人的觀點,

第七個習慣:不斷更新(Sharpen the Saw)
從四個層面進行更新:
身體:關注健康飲食、充足休息和定期鍛煉等,以提高體能和精力。
精神:通過欣賞文學、音樂或與自然交流來指引人生方向和培養良好習慣。
智力:通過教育和不斷學習來磨礪心智、開闊視野。
社會情感:在與他人的日常交往中實現,並且需要練習和不斷提升。


《與成功有約-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》推薦結語

image

《與成功有約-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》這本書能夠讓我們成為更高效、更成功的人。它提供了七個實用的習慣,不僅適用於工作和職業生涯,還能夠影響我們的個人生活和人際關係。這些習慣幫助我們建立自主性、目標導向和協作能力,並通過不斷學習和成長實現持久的成功。

這本書不僅提供了理論和概念,更給予了實際的指導和應用方法,讓我們能夠真正將這些習慣融入日常生活。通過閱讀《與成功有約-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》,我們可以發現自己的潛力,提升效能,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,實現全面的成功。

不論你是追求個人成長,還是在職場上追求突破,這本書都是不可或缺的指南。它將引導你走上一條更有意義和成就感的道路,成為真正的高效能人士。因此,我由衷推薦《與成功有約-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》給所有渴望成長和追求成功的讀者。讓我們開始吧,一起成就更好的自己!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可可粉 的頭像
    可可粉

    可可粉的部落格 / 心情、隨筆、文案、可可粉互動

    可可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